水生态修复技术
水生态修复技术主包括生态空间改善技术、生境地形改造、柔性河岸、生物调控技术
1.生态空间改善技术
平面空间
保证平面空间的自然蜿蜒性,急流、缓流、深潭浅滩序列交错的格局;
平面形态设计依据现状河道走向,保留及恢复河道的自然弯曲形态,控制截弯取直;
充分考虑现有地形特点,尽量避免高挖低填,减少土方工程量。
断面空间
从水到陆的生境梯度构建;
从浅水区-过渡带-河岸带-高地的多功能生态缓冲带;
结合用地条件,断面可分为矩形、梯形、复式断面,并适度布置浅滩湿地、沙洲湿地或生态岛,构建多样生境。
垂向空间
微地形塑造:在不影响过流断面的前提下,进行微地形塑造,保持一定水位,形成浅滩和深潭,产生急流、缓流等多种水流条件和丰富的生境环境,为各类水生生物的生存提供必要条件;
基底要求:避免硬质铺垫,75%以上碎石、卵石、大石,余为细沙等沉积物为宜,使垂向梯度上的水文流得以维持;
浅滩及深潭布置也可结合小型构筑物,如堰坝、石垫湍滩等进行设计。
2.生境地形改造
利用清淤后经过无害化处理后的淤泥对水体地形进行改造。
营建浅滩、生态岛等地形,为水生动植物及鸟类提供多样生境。
3.柔性河岸⸺生态种植卷
生态种植卷是一种用椰棕荷纤维网体制作而成的高密度圆筒形卷;
可有效保护河流驳岸,抗击水流冲刷,防止岸坡水土流失,提供植物生长空间;
生态种植卷驳岸可以有效的截留和过滤降雨产生的坡面径流,削减SS、氮磷等污染物浓度。
4.柔性河岸⸺蜂巢种植岸
利用蜂巢格室工法构建生态驳岸,抗水利冲刷,稳固岸坡;
有效缓解河道陡岸带来的植物难以存活的问题;
在河道两岸构建植被缓冲带,有效削减地表径流输入的氮磷等营养物,
提高河流周边植被覆盖度及物种多样性。
5.生物调控技术
对水体状态诊断,根据水体情况进行微生物、水生动植物配置,优先配置土著种,根据需要进行特定优势种群人工投放、调控。
生物调控技术主要进行陆域植被群落恢复、水生植被群落恢复、水生动物调控。
陆域植被群落恢复 | 水生植被群落恢复 |
生态服务功能:陆域植物群落具有缓冲带、水土保持、生物栖息地、小气候 改善等优势; 配置要求:在遵循土著物种优先、提高生物多样性等基本原则上,注重植物 的生态习性、空间配置和时间配置,提高陆域植物群落的拦截净化功能,改 善河道生态景观效果; 群落结构:在物种数量、平面布置、断面布置、种植密度等方面合理布置。 | 类群配置:挺水植物、浮叶植物、漂浮植物和沉水植物; 种类要求:优先选择土著种,优先选择耐污、净化力强、景观 效果好和养护管理方便的品种; 种植生境要求,挺水植物一般种植水深以0.2-0.5m为宜,浮叶 植物在0.5-1.5m的静水或低流速水域,沉水植物一般设置在0.5 -2.0m水深处(透明度指标)。 |
水生动物调控
水生动物调控指往水体中投加滤食性鱼类及螺贝等,完善水体生态系统中“消费者”链条。
水生动物的放养,不仅帮助清扫水草表面的悬浮物,又可以通过食物链把水体中的氮、磷营养物质从水体中转移出去;
实现水体中观赏动物与观赏植物在视觉和美学角度上的协调统一,达到景观效果。
6.多功能生境-自然湿地、生态塘群
拦截降雨径流,通过物理、化学及生物作用,有效解决面源污染的突发性、大流量等问题,减少污染源的汇入,并且利用本身的蓄容体积,实现“海绵功能”;
因地制宜,可选择现有水塘、低洼地区或沟渠进行改造,通常由拦截沉降系统、强化净化系统和导流回用系统三部分构成。
创造多样性生境,为水生生物提供了优良的生存、避难场所。